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矢志奮進強軍之路

抗戰老兵與新時代戰士的時空對話(時空對話·特別策劃)

2025年08月01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八路軍戰士在戰斗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八路軍戰士在戰斗間隙開展政治學習。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在防汛搶險救災現場,武警貴州總隊官兵組織重溫入黨誓詞。
  吳哲明攝(人民視覺)

  飛行員駕駛殲—20戰機進行飛行訓練。
  劉威鵬攝(新華社發)

  山東艦放飛艦載戰斗機。
  張匯泉攝(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新時代新征程,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引,堅定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堅決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本版今日推出特別策劃,聽抗戰老兵講述戰斗故事,聽新時代戰士講述強軍故事,在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呈現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承。

  ——編  者

  

  為什麼選擇參軍?

  99歲的瓊崖縱隊爆破手吳清玉——

  “為了不被欺負,就要跟鬼子戰斗到底”

  本報記者  董澤揚

  在武警海南總隊某部戰士們的簇擁下,99歲老兵吳清玉坐著輪椅來到部隊營區,胸前的紀念章閃著金光。

  1926年,吳清玉出生於海南澄邁縣。15歲那年,吳清玉揣著半塊烤紅薯,加入了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后改編為瓊崖抗日獨立縱隊),跟隨部隊在六芹山地區打游擊。

  那時,敵人正加緊對根據地的“蠶食”和“掃蕩”。“日軍可惡得很,飛機扔炸彈,殺人燒屋,無惡不作。”吳清玉記憶猶新,“為了不被欺負,就要跟鬼子戰斗到底。”

  1943年,吳清玉隨部隊開展反“蠶食”、反“掃蕩”斗爭。“日本人想要用堡壘困住我們,我們就炸堡壘,跳出去。”吳清玉說。

  吳清玉是爆破手,更要爭分奪秒。“打游擊,炸堡壘,必須不怕死。”吳清玉說,炸堡壘,要晚上再去,炸完就撤。裝好七八斤的炸藥包,等敵人走近,就按下電鈕引爆。

  吳清玉194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大小戰斗近70次。

  “全體都有,敬禮!”聽了他的故事,武警戰士們紅了眼眶,向老英雄致敬。吳清玉慢慢舉起了手,回了一個軍禮。這些講述,是他們共同的精神財富。

  (陶昱參與採寫)

  新疆軍區某紅軍連連長郭強平——

  “先輩們的視死如歸,鼓舞著我守好戰位”

  本報記者  李龍伊

  “成功佔領某高地!”喀喇昆侖高原腹地某演習場,一場紅藍對抗演練火熱進行。新疆軍區某紅軍連連長郭強平,帶領機降分隊直插目標陣地側翼,為奪取戰斗勝利發揮了關鍵作用。

  “我所在的連隊,是一支發源於秋收起義的紅軍連隊,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立下赫赫戰功,涌現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等模范。”郭強平說,“先輩們的視死如歸,鼓舞著我守好戰位,無怨無悔。”

  這些年,郭強平一直帶領連隊官兵戰風雪、斗缺氧,堅守在巍巍高原。連隊合成轉型面臨的考驗諸多,體系練兵、高原駐訓、實兵對抗演練……感受到“本領恐慌”的郭強平帶領全連官兵進戰位、研戰法、精武藝、強技能。在凍土遍布的駐訓場,他白天帶隊構筑掩體、沖坡奪點,晚上加班撰寫高原課題研究教案。郭強平帶領官兵攻克多個瓶頸問題,探索出一專多能、多專多能的訓練路子,連隊許多“六邊形戰士”冒頭露尖,涌現出一大批精武尖兵。

  參軍16年,郭強平曾8次登上高原駐訓、執行任務,被評為“全軍備戰標兵個人”。郭強平說:“無論風雪多大、路途多險,當祖國需要時,我們定會沖鋒在前。”

  (彭善宇參與採寫)

 

  如何堅定“聽黨話、跟黨走”?

  97歲的八路軍老兵史文勛——

  “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本報記者  鄭洋洋  人民網記者  王晏如

  1928年,史文勛出生在河北樂亭。樂亭淪陷后,日本侵略者勾結偽軍建立偽政權,頻繁清鄉“掃蕩”。當聽說村裡要成立兒童團,10歲的史文勛拿起了紅纓槍,站崗、放哨、送信。

  “我父母很擁護共產黨,部隊一來,他們就幫著干這干那﹔我大哥史建勛1941年就入了黨,從事地下工作。”史文勛說,“中國人要想不再受侵略者的欺負,就要勇敢地戰斗!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1943年,15歲的史文勛下定決心,參加八路軍,當了一名衛生員。

  他努力學習戰場急救知識,全力搶救傷病員。那個裝著藥品的小挎包,他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史文勛跟著游擊隊員們一起挖地道、掘戰壕、壘碉堡,圍堵鬼子、與偽軍周旋。

  在部隊的錘煉下,史文勛進步飛快,后來到軍分區當起警衛員。“首長都是老紅軍、老黨員,打仗的時候,不怕死!政委和他的警衛員被敵軍包圍,經過激烈戰斗后都犧牲了。”燈光下,老兵史文勛目光堅毅,淚水盈滿眼眶,“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他們堅決、堅強、勇敢,不怕犧牲!”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某飛行大隊飛行員張佔方——

  “我是黨員,哪裡有需要就堅決頂上”

  本報記者  金正波

  雲海茫茫,戰鷹呼嘯。雲巔之間,隻見兩架戰機如尖刀般刺破雨霧,持續逼離、換向,時而仰角拉起、時而俯沖攻擊……

  作為守衛祖國空天的一支尖刀力量,這樣高強度的對抗訓練已經成為大隊官兵們的常態。

  去年,一段中國軍機驅離外國軍機的真實影像引發了網友熱議。當時,某外國軍機低空沖向我領海線抵近偵察,正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某飛行大隊飛行員張佔方、張耀機組迅速奉命駕機升空處置。

  面對外方軍機侵權挑舋,張佔方克服天氣帶來的不良影響,果斷調整飛機姿態,逐漸向外國軍機壓坡度、縮小間隔,並實施語音警告,外國軍機最終調轉航向離開。

  “抗戰時,我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就敢於跟敵人戰斗到底。面對強敵對手,腰杆子不能彎,腿肚子不能抖。我是黨員,哪裡有需要就堅決頂上!”張佔方堅定地說。敢於直面強敵的底氣源自哪裡?“飛行大隊官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不斷鑄牢鐵血忠誠的政治品格,苦練打贏本領,堅決做到‘戰機聽我的話,我聽黨的話’。”該飛行大隊領導說,“瞄著對手練、按照打仗練,平時訓練狠一點,戰時勝算就多一分!”官兵們枕戈待旦,在一次次亮劍海天中,自覺扛起使命與責任。

  (李藝軒、陳思屹參與採寫)

 

  打勝仗主要靠什麼?

  98歲的新四軍老兵席樹榮——

  “武器差,意志不能差,打仗是要拼命的”

  本報記者  楊顏菲

  1927年冬,席樹榮出生於江西豐城橋東鄉席家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

  1942年,日寇“掃蕩”打破村庄的寧靜,倉皇奔逃的席樹榮痛失至親。3年后的春天,在贛浙交界的山道上,席樹榮遇到了新四軍,從此成為新四軍6縱48團1營1連的一名戰士。

  第一次參加訓練時,眼前的景象令席樹榮心酸:“我當時分到的‘武器’是一截削尖的木棍,有的戰友的‘步槍’則是扁擔裹上破布充當的。”席樹榮回憶。

  盡管裝備簡陋,席樹榮和戰友們仍頻頻出擊,與日偽軍展開數十次戰斗。“武器差,意志不能差,打仗是要拼命的。骨頭硬、人心齊,也能打勝仗。”他回憶道。

  參軍剛兩個月,戰火便給席樹榮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1945年5月,江蘇溧陽,戰場上彈片橫飛,他突然感到左腹一陣灼痛——低頭隻見腸子混著鮮血汩汩往外涌。他被戰友背下來,用擔架抬到農家院,軍醫就地展開搶救,席樹榮脫險。

  牆上,挂著席樹榮珍藏多年的老照片。“現在日子好了,國家強大了,我們也要記住這份和平是怎麼來的。”席樹榮說。

  

  火箭軍某旅某分隊軍士長何劍波——

  “戰爭不僅是武器的對抗,更是精神意志的較量”

  本報記者  金正波

  “號手就位!”火箭軍某旅訓練場,口令響起,發射架下,指揮員和號手們密切配合,指揮口令緊湊、操作動作嫻熟,各發射架按要求成功完成任務。

  “隻有制定高目標,才能練出高水平。”三級軍士長何劍波帶領骨干復盤。

  分隊官兵對細節的重視源於一次失敗“案例”。那年紅藍對抗考核,模擬發射進入倒計時,一名號手不小心讓便攜式發射控制面板淋了雨,計時器上一片模糊。號手戴著防毒面具視野本就受限,影響了操作,結果點火時間比節點誤差要求慢了1秒。

  “戰爭不僅是武器的對抗,更是精神意志的較量,必須以更高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錘煉‘摧不垮、壓不倒’的心理素質和過硬戰斗能力。跟抗戰時的前輩相比,我們練兵備戰中的險與難、苦與累不算什麼。”何劍波說。分隊訓練要求近乎苛刻,號手個人裝具穿戴、戰備物資裝載必須形成肌肉記憶﹔戰備工具取放、常規電纜插拔盡量實現盲操。

  “敢啃硬骨頭,敢沖最前沿!”這是該分隊戰歌中的一句歌詞,展現了分隊官兵的精神特質。近年來,分隊所屬發射架累計完成全流程模擬發射演練數千次,20余項訓法戰法被上級推廣……

  “深山密林隱鋒芒,沖天烈焰震八方。”分隊官兵說,這是分隊的礪劍初心,更是火箭軍忠誠礪劍的生動縮影。

  (田亮、王天林參與採寫)

  “人民”二字有多重?

  95歲的八路軍兵工廠戰士金玉真——

  “我們越保護老百姓,老百姓就越支持我們”

  本報記者  翟欽奇  本報通訊員  張梁誠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一個普通小區裡,晨光剛洒進窗戶,95歲的抗戰老兵金玉真挺直腰板坐在窗前。

  面前的電腦屏幕裡,傳來北部戰區某邊防連連長韓李慶的聲音:“本應和戰士們過來探望您,但最近部隊防汛任務重,只能在網上跟您問好。”雖已高齡,金玉真仍中氣十足:“搶險救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是戰斗任務,你們一定要完成好。”

  1944年,年僅14歲的金玉真毅然來到八路軍魯南軍區二分區的后勤兵工廠。

  抗戰時期,我軍各兵工廠一直是日軍“掃蕩”的重點目標。“我們越保護老百姓,老百姓就越支持我們。”金玉真說,每次敵軍來襲,八路軍都會守護群眾轉移。久而久之,鬼子一來“掃蕩”,老百姓就提前報信,兵工廠趕緊轉移。

  在老百姓的支持和幫助下,兵工廠一次次轉移,又一次次恢復生產。1944年底,魯南軍區兵工廠每月能生產槍榴彈筒30個、手榴彈1.5萬枚、黑火藥1200斤。有了這些武器裝備,前線的戰士們打擊日寇、保護老百姓的底氣也越來越足。

  不知不覺,他們隔著屏幕已經交談了一個多小時。告別時,戰士們集體立正,向金玉真敬禮。金玉真也站起來,敬了個標准的軍禮。

  

  武警北京總隊某中隊干部彭曉昊——

  “身后就是群眾,要拼盡全力加固堤壩”

  本報記者  李龍伊

  7月下旬,北京持續遭遇強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人民子弟兵聞令而動,迅速趕赴災區展開救援。

  7月28日晚,武警北京總隊派出千余名官兵馳援北京密雲區寧村新橋,擔負構筑堤壩任務。寧村新橋位於密雲城區南部,當時正值密雲水庫泄流期,橋下潮河水流湍急,橋北側則是連片的居民區。如果河水漫過大堤,后果不堪設想。

  抵達現場后,來不及休整,某中隊官兵即刻投入戰斗。雨越下越大,原本有10公斤重的沙袋,泡水后變得越來越沉。

  “暴雨中,衣服早就被雨水和汗水浸透,大家互相鼓勁,希望盡快把任務完成好。”中隊班長唐斯說,很多戰友一整夜都沒合眼,但沒人叫苦、沒人喊累。一鍬接著一鍬裝,一袋接著一袋壘。7月29日凌晨5時,官兵們終於結束了一個階段的工作,在樹下稍微打盹。

  “同志們,水位持續上漲,我們接到任務,繼續加固堤壩!”指揮員傳達指令。大家沒有任何怨言,立刻投身新一輪戰斗。

  “身后就是群眾,要拼盡全力加固堤壩,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隊干部彭曉昊說,“雖然衣服粘在身上、戰靴裡面滿是雨水,但官兵們動作越干越熟練,效率越來越高,最終在上午圓滿完成任務。”

  “下次有救援任務,還會來嗎?”看著疲憊的一名05后小戰士,身旁的班長問。

  “會!”這名戰士的回答斬釘截鐵。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1日 08 版)

(責編:劉圓圓、萬鵬)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