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新供給引領新需求 以新需求牽引新供給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的密碼(人民觀點)

本報評論部

2025年08月15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觀察當下、瞻望未來,世界看好中國。

  “展現驚人韌性”“實現超預期增長”,多家外媒這樣評價我國今年上半年經濟成就,一些機構上調預期。

  在外部壓力和內部困難疊加的形勢下,中國經濟何以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

  “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動態平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蘊含著中國經濟在風雨砥礪中不斷成長壯大的密碼。

  始終堅持穩中求進,以新供給引領新需求、以新需求牽引新供給,中國經濟正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和潛力更加彰顯。

  (一)

  以高質量供給引領新需求、促進新消費,中國經濟活力十足。

  上海,鯨魚機器人成為消費增長新亮點。2024年銷量達到100萬套,出口51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AI教育硬件出海的新標杆。

  山東青島,海爾最新“AI之眼”系列黑科技,通過賦予家電“看得懂”的能力,讓海爾智慧家庭從“替人家務”邁向“無人家務”。

  青海,以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為契機,激活工業遺產價值,創新生態轉化路徑,深化產業跨界融合,推動工業旅游成為鹽湖產業新磁極。

  …………

  市場“新寵”花樣翻新。我國消費品品種總量突破2億種。今年前4個月,我國消費品品種新增超過809萬種,同比增長了40.4%。

  “游”在中國、“購”在中國、“食”在中國成為國際“新時尚”。有外媒評價:“外國游客在感受‘中國制造’高質量的同時,也在觸摸中國發展脈搏。”

  從當初人們出國買電飯煲、馬桶蓋,到“帶空箱子去中國”在社交平台成為熱詞,今天的中國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得益於完整產業體系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支撐,高質量供給被不斷創造出來,持續滿足著人們的需求。

  新供給,新在“無中生有”的原始創新,中國正加速從大規模生產制造中心向全球創新策源地轉型﹔新在“有中出新”的迭代升級,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讓傳統產品引發新熱潮﹔新在“破界出圈”的融合發展,賽場經濟、首發經濟、夜經濟等不斷塑造消費新場景。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高質量供給,釋放新消費需求。這是我們“在現代經濟大潮中始終保持弄潮兒的角色”的底氣所在。

  (二)

  以高品質需求牽引高質量供給,中國經濟潛力十足。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今天人民群眾更加期待高品質生活,需求呈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順應這一歷史性變化,從“有啥用啥”轉向“要啥有啥”,高品質需求成為產業升級的“指揮棒”,推動供給體系和結構發生深刻變革——

  新需求倒逼生產方式革新。洗衣機能否同時洗不同衣物又互不干擾?一體三滾筒洗衣機由此問世而熱銷。夏天服裝能否排汗又透氣?速干衣由此風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催生私人訂制、“小單快反”等柔性制造模式。

  新需求開辟產業新賽道。“體重管理年”遇上“輕食浪潮”,大健康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低空消費興起,打開低空經濟萬億級產業想象空間。

  新需求催生商業新機遇。三星堆黃金面具冰箱貼走紅,“工廠忙到停不下來”﹔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帶動“IP經濟”熱度飆升,助力產業鏈踏上“風火輪”。

  …………

  從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到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2025年工作方案》﹔從“兩新”政策持續加力擴圍,到真金白銀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一系列政策舉措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需求所向皆藍海。中國經濟正形成“需求牽引—科技創新—產業變革”的傳導鏈條,超大規模市場的成長性進一步增強。隨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綠色低碳轉型等深入推進,市場還將不斷擴容。

  今年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以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滿足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開拓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空間。

  (三)

  國民經濟循環更加暢通,中國經濟動力十足。

  “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和可靠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揭示我國經濟動力的內生邏輯。

  今天,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建立在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基礎上,呈現“雙向賦能”與“雙向奔赴”的新特點。

  新供給與新需求“雙向賦能”。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縱深,新的有效供給不斷創造出來,市場則以潮涌般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供需“雙向賦能”,推動中國經濟不斷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新質生產力與新消費群體“雙向奔赴”。傳統產業“老樹新枝”、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從無到有,供給體系的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率大幅提升。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和品質型升級,新型消費極大拓展14億多中國人的消費空間,14—35歲的青年群體約為4億,形成最具規模效應和成長性的新型消費人口紅利。新供給以新質生產力為主導,新需求以新消費群體為主體,二者“雙向奔赴”成就中國經濟如大海般深廣。

  以“五統一、一開放”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將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完整產業體系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相互激蕩,高質量供給與高品質需求形成共振效應,不僅筑牢我國經濟的穩實基礎,更繪就一個結構更優、韌性更強、潛能更大、活力更足的現代化經濟圖景。

  “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決勝“十四五”、闊步新征程,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干勁。

  (執筆:李拯、周珊珊、李鐵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