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庚
2025年11月2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涵蓋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多種形態,是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布局優化與空間品質提升、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文化惠民,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行動。”今年8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創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根據實際需要完善城市文化設施”。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公共文化新空間超4萬個。與此同時,部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存在多元業態融合不足、效能不高等問題。積極培育多元業態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有助於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提升公共文化產品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元業態融合並非簡單的業態疊加,而是突破物理與功能邊界,在社區、街區、商區等公共區域進行文化內容與相關產業的靈活嵌合和有機組配。多元業態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保障基本文化服務的基礎上,通過融合與嵌入文化服務、創意生產、休閑消費、社會交往等多重功能,逐步改變“功能單一、服務靜態、業務分割”的傳統模式,構建開放多元、體驗豐富、服務優質的文化空間新形態。當前,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期待已從“有沒有”“夠不夠”轉向“好不好”“精不精”,要加快培育多元業態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擴大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錨定群眾需求,構建多元業態有效融合的場景矩陣
面對文化消費便捷化、個性化、體驗化的趨勢,傳統固定化、模式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無法滿足群眾需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業態融合必須從供給主導轉向以群眾需求為錨點,構建覆蓋面廣、多場景適配的業態矩陣。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上,培育主題化和分眾化的空間類型,基於需求反饋與用戶畫像,為不同群體量身定制差異化業態。推進業態間的有效聯動與場景融合,使用戶在多元場景中深度參與,避免各類業態間彼此割裂導致的服務碎片化、體驗單一化問題,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復合型文化需求。如部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開展的“非遺文化周”等主題活動,將展覽展示、手工體驗、主題閱讀與文創消費等內容有機整合,實現觀看、體驗、認知、消費的遞進,形成環環相扣的多元業態引流和價值共生。
深挖當地文化,夯實多元業態融合的文化內核
地方文化特色是賦予多元業態獨特性與生命力的源泉。立足地方文化內核,能有效避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多元業態陷入“千店一面”的同質化困境。要深入挖掘本地歷史文脈、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文化特色資源,精准提煉轉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因地制宜培育具有鮮明辨識度的文化品牌。如江蘇常州“秋白書苑”傳承紅色基因、賦能書香城市建設,河南洛陽依托河洛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建設“河洛書苑”,將地方文化稟賦與公共文化服務有機結合,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展示當地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載體。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兼具文化內涵與市場吸引力的品牌標識,串聯起閱讀、體驗、消費、社交等多元業態。同時注重空間設計與氛圍營造,推動各類業態形成與文化品牌內涵相一致的視覺風格、服務特色。例如,浙江嘉興“子城歡喜書店”圍繞子城遺址與名人文化IP,將閱讀、演藝、手作、餐飲等業態有機融合,確保不同業態間文化氛圍與品牌調性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強化科技賦能,提升多元業態融合的體驗品質
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科技賦能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文化體驗品質升級,讓數字資源隨時可得、文化活動隨地可享、個性服務隨需可供成為可能,體現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便民。要充分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手段,為多元業態注入科技基因,提供智慧化、品質化、可延展的文化服務,推動文化體驗從單向接收向沉浸互動轉變。拓展數字化資源樣態與呈現方式,利用數字掃描、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文化資源從“實態”向多媒體、多模態的“數態”轉變,增強文化的傳播力、感染力、影響力。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服務模式,依托數字平台拓展服務覆蓋面與觸達度,將實體空間中的藝術培訓、文化沙龍、文創銷售等延伸至線上,強化線上線下服務銜接,形成“線上預約—線下體驗—線上反饋”的全流程服務鏈路。
多方協同運營,保障多元業態長效發展
創新機制、多元運營,有效整合政府、事業單位、企業及社會資源,有助於提升管理水平和專業化程度,推動多元業態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要突破傳統單一依賴政府投入的模式,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專業化、多方協同運營機制。推動政府角色從“業態主導者”向“政策引導者、資源協調者、運行監督者”轉變,通過政策補貼、稅收減免、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激勵運營主體進入公共文化領域或在消費空間中引入公益文化服務。建立社會力量遴選與合作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先引入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專業團隊,提升運營效能,促進業態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群眾參與機制,積極健全文化志願服務機制,完善群眾需求征詢和評價反饋機制,確保業態供給與群眾需求精准匹配,讓群眾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
(作者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