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08:28 来源:中国钱柜娱乐手机版报新闻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传统计划就业政策的各项弊端显性化,就业压力不断凸现。同时,随着改革深化,企业富余人员被精简下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也析出了部分剩余劳动力。邓小平对当时的就业形势深有认识:“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所以必须广开门路,多方安排劳动者就业。
计划就业体系改革 开辟新的就业领域
在我国传统就业体制框架内,大量知青返城造成的就业问题已经难以解决,知青待业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着知青返城量的增加而不断涌现。邓小平认为,就业问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市问题,这些都是社会、政治问题,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邓小平将经济发展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还灵活地拓宽就业门路,明确提出不能把劳动指标控制太死,要利于调节。
邓小平对计划就业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将依赖全民所有制单一渠道就业转为全民、集体和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渠道就业。此后一系列就业策略出台,改变了传统计划安排就业的单一就业方式。邓小平重视国营经济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就业功能:“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从此社会不再完全依靠全民所有制单位安排劳动者就业,各种所有制单位都拓展了接纳劳动者就业的能力。这一改革解放了人们以往就业时过于注重单位所有制形式的思想,在劳动者主观方面大大拓宽了其择业面,大量劳动力量的注入使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傻子瓜子”由炒卖摊发展为雇佣一百多名劳动者的私营工厂,一时间斥其剥削者众,邓小平说:“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由此逐步解放了深受所有制局限而不能有效拓宽发展领域的个体和民营企业主,同时也解放了困囿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择业圈子而不能有效拓展就业领域的劳动者,使全社会就业领域空前扩张,择业机会大大增加。
邓小平重视发挥各大产业的就业潜能,将传统重工业独大的结构逐步变革为各产业全面发展。他多次指明开辟就业门路的方向,重视各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重工业发展以后,是不是开辟一些就业门路,比如轻工业、服务行业,都可以用一些人。”邓小平不仅提出第三产业可以用来扩大就业,而且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尚未得到开发的现实状况,非常前瞻性地提出了第三产业对发展未来就业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从世界范围内观测产业的变化趋势,认为世界经济越发展,生产需要的劳动者越少,相对来说,服务业即第三产业需要的劳动者会越来越多。
对外开放 广纳资金技术提振就业
邓小平将我国资本和技术短板用对外开放连接起来,使优势产业得以长足发展,劣势产业得以借力发展,以产业增长拉动就业。邓小平提倡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那些为工农业服务的、我国还没有的领域。他对服务业进行过就业比较,“资本主义国家服务行业可以用很多人,我们用的人很少”。邓小平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勇气可嘉,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他说:“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利用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就业。邓小平充满信心地预测,外资企业不仅能够增加国家税收,而且能够增加劳务需求,扩大就业。最先开放的深圳吸纳了大批三资企业,几年发展之后就业明显增加,而且市民收入也随之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都广泛发展。三资企业的深入发展不仅持续吸纳我国城镇下岗劳动力、新增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通过带动国内企业技术发展而潜在吸纳了更多劳动力。
为了更有效地对外开放,邓小平倡导建立经济特区,为利用外资创造条件,这也是解决资金不足以开辟投资途径,进而扩大就业容量的方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使得我国不断从国外获得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而且其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也非常可观。据统计,到1992年,我国外资经营企业已吸纳劳动者141476人,中外合资企业1097782人,中外合作企业137378人,再加上间接从事外贸的劳动者和外贸带动的产业链上的劳动者,对外开放带来的就业收益颇丰,而且外资投入带来的技术引进更是提高了我国劳动者技能素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发展乡镇企业 搭建城乡就业桥梁
邓小平将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路径,他深谙农村隐性失业的状况:“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土地,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剩下的人怎么办?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邓小平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角度拓展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思路,以新型乡镇企业的建设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农副产品生产扩张,农村市场得以拓展,又反过来推动了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就地解决。从城镇就业方面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饱受城市就业压力的城镇劳动者找到了一条就业新路,离开城市到乡镇企业就业更能够发挥劳动者技术优势,也能够有效带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更能够疏散城镇就业压力,可谓一举多得。如此一来,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3.1亿元达到1992年的17975.4亿元,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也由1978年的2826.6万人达到1992年的10581.1万人。乡镇企业的成功拓展收到了实效,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视和疏导更是切中肯綮,成功实现了多种经营,以乡镇企业为纽带促成了农工结合。邓小平多方拓展乡镇企业的思路不仅发展了多种经济形式,推动涌现大量新兴行业,也同时达成了吸纳劳动力的就业目标以及城乡统筹就业的目标。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2期 卢云峰/文)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